本文作者:office教程网

单条件求和SUMIF函数(二):两个实际案例

office教程网 2023-09-28 19:39:2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摘要: 案例1、快速加总所有小计数
下图是一个常见的表格结构,现在要计算所有产品的总计数,也就是把所有产品的小计数加总起来,你会怎么做?

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睁...

案例1、快速加总所有小计数

下图是一个常见的表格结构,现在要计算所有产品的总计数,也就是把所有产品的小计数加总起来,你会怎么做?

有相当一部分人会睁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直接去表格中寻找单元格,然后一个一个加起来:

=C5 C11 C14 C18 C22

这个例子比较简单,要加的小计数才5个单元格,在实际中,可能不止5个吧?数十个都会有的,一个一个的点击相加,估计要烦死了。更要命的是,加错单元格怎么办?

很多人也有这样的习惯:常常就插入行、删除行的,如果把某个产品删掉了,这个公式还能出正确的结果吗?如果新插入了一个产品,这个产品的小计能自动添加到总计数中吗?

可以这样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加C5?你说是“小计”,那么你在加的过程中,是不是眼睛不断地观察B列里是不是有“小计”两个字,如果有才加上嘛。这种判断后再相加,不就是条件求和吗?所以,这个问题,只需一个SUMIF函数就能解决掉。

单元格C23的公式如下:

=SUMIF($B$2:$B$22,”小计”,C2:C22)

其实,这个案例,我们还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加总所有的明细,因为所有明细

计数与求和于一身的SUMPRODUCT函数(一)

1  为什么要使用SUMPRODUCT函数? 不论是COUNTIF函数、COUNTIFS函数,还是SUMIF函数、SUMIFS函数,在进行判断时,工作表必须存在这样的判断区域,否则这几个函数是不能使用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原始数据往往是各种各样的,条件隐含在数据中的情况比比皆是。 下图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工作表左

的合计数,就是总计:

=SUMIF($B$2:$B$22,”<>小计”,C2:C22)

将这两个公式的结果作比较,我们还可以检验每个产品的小计数是否正确呢。

案例2、每隔几列相加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经常会碰到下面这样结构的表格,如何计算全年12个月的合计数?

估计有些人又开始每隔两列加一列的开始相加,来计算12个月的预算数了:

=E3 H3 K3 N3 Q3 T3 W3 Z3 AC3 AF3 AI3 AL3

你为什么要加E3单元格?因为E3单元格是预算数啊;你为什么要加H3单元格?因为H3单元格也是预算数啊!那么你为什么认为E3和H3是预算数?因为表格第2行的标题文字是“预算”两字啊。

因此,你所加的每一个单元格,其实都是在表格第2行的标题里进行判断的:如果标题文字是“预算”,则相加,否则不相加。实际数和差异数的全年合计的计算原理也是如此。这样的话,使用SUMIF函数不是更简单吗?

在单元格B3输入公式,然后往右往下复制,即可计算出预算、实际、差异的全年合计数:

=SUMIF($E$2:$AN$2,B$2,$E3:$AN3)

二级Office函数总结五:SUMIFS、AVERAGEIFS和COUNTIFS

Excel函数是二级Office考生最怕的部分,真的有那么难吗?未必。熟悉函数公式和使用方法,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掌握的。今日总结SUMIFS、AVERAGEIFS和COUNTIFS函数。更多函数总结平台将在近期陆陆续续更新,敬请期待! 一、多条件求和函数SUMIFS 1、功能:按多个条件对指定单元格、区域和引用求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office教程网,原文地址:单条件求和SUMIF函数(二):两个实际案例发布于2023-09-28 19:39:26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演示站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