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office教程网

瞬间搞定一月数据汇总!这个Excel求和公式太牛了

office教程网 2024-07-01 11:40:1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摘要: 我推过一期跨表公式合集,其中有一个是利用sum进行多表求和
【例】如下图所示,需要在汇总表中统计1~30日的各个商品销量合计(日报表和汇总表格式、位置完全一样...

我推过一期跨表公式合集,其中有一个是利用sum进行多表求和

【例】如下图所示,需要在汇总表中统计1~30日的各个商品销量合计(日报表和汇总表格式、位置完全一样)

 

在汇总表B2中输入公式:

=sum(‘*’!b2)

输入后会自动替换为多表引用方式

=SUM(‘1日:30日 ‘!B2)

有同学提问:如果各个表中商品的位置(所在行数)不一样,该怎么求和?我今天要分享一个更强大的支持行数不同的求和公式。

分析及公式设置过程:

如果对单个表(比如1日)进行对A商品进行求和,可以直接用sumif函数搞定:

1日表

 

在汇总表中设置求和公式:

=SUMIF(‘1日’!A:A,A2,’1日’!B:B)

 

依此类推,如果对30天求和,公式应为:

=SUMIF(‘1日’!A:A,A2,’1日’!B:B) SUMIF(‘2日’!A:A,A2,’2日’!B:B)

……. SUMIF(’30日’!A:A,A2,’30日’!B:B)

这公式也太长了吧……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公式虽然,但还是有规律的:对各个表的求和除了表名外,其他公式部分都相同。

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以用row函数自动生成对1~30天的引用。

入职第一天,老板就和我说,Excel核对数据一定要会

进行繁杂的对账工作常常是财务人员头疼的事情,不仅仅因为数据量比较大,在实际对账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说起来都是对账,但处理的方法可能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今天为大家整理出了一些比较常遇到的问题,都是可以运用EXCEL瞬间完成的,一起来看看都是哪些折磨人的问题吧。 1 单条件对账 数据说明:左侧为系统订单

=Row(1:30) 的结果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为证明这一点,可以在单元格中输入公式后,选中row(1:30)按F9键

 

连接成对各个表A列和B列的引用

=ROW(1:30)&”日!A:A”

=ROW(1:30)&”日!B:B”

 

连接成的只是字符串,并不能代表1:30日的A列和B列。把字符串地址转换成真正的引用,这是indirect函数的特长:

=Inidrect(ROW(1:30)&”日!A:A”)

=Indirect(ROW(1:30)&”日!B:B”)

有地址了,把它套进sumif函数中会怎么样?

=SUMIF(Inidrect(ROW(1:30)&”日!A:A”),A2,Indirect(ROW(1:30)&”日!B:B”))

结果是会把各个表中的A产品销量分别进行求和,查看结果按F9。

 

最后用sumproduct函数进行求和(这里不用sum的原因是:sum无法直接支持数组运算,本公式中同时对多数组进行运算属数组运算)

最终的公式为:

=SUMPRODUCT(SUMIF(INDIRECT(ROW($1:$30)&”日!a:a”),A2,INDIRECT(ROW($1:$30)&”日!b:b”)))

由于公式复制后row(1:30)中的行数会发生变化,所以这里必须要添加绝对引用符号$

 

注:如果是多表多条件求和,可以用sumifs函数,原理相同。

如何快随隔行求每月销量的总计?分享sumif函数的拓展玩法

隔行求和是一个经典的问题,也很有必要在这里好好总结一下,这是小伙伴的提问,我们来看看他的问题的截图。   几个月份的销量要求和汇总到E列,而且中间隔着排名列。这种平铺的表格设计是最要命的。 一般传统的做法是这样,一个一个的手动相加。   如果你真的不忙,一个一个加也是可以的。当然,本着高效玩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office教程网,原文地址:瞬间搞定一月数据汇总!这个Excel求和公式太牛了发布于2024-07-01 11:40:13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演示站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