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office教程网

Excel 2007隔列求和这么做可以更省力

office教程网 2023-07-31 17:09:5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摘要: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对Excel 2007工作表数据进行隔列求和的操作。如果工作表格式不允许或不方便进行调整的话,那么怎样才能顺利方便地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呢?
这个问...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对Excel 2007工作表数据进行隔列求和的操作。如果工作表格式不允许或不方便进行调整的话,那么怎样才能顺利方便地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很多刚刚接触Excel的人也可以完成。以图1所示工作表为例。我们需要对工作表中C、E、G、I、K列的数据求和。只要将鼠标定位于M2单元格,然后输入公式“=C2 E2 G2 I2 K2”,双击填充句柄自动向下复制公式,就算大功告成了。



图1

不过,这样做您的成就感肯定不强,谁都会的操作还有什么意思啊。最起码,咱也得用一下函数啊。

那还是点击一下M2单元格,然后在编辑栏输入公式“=SUM(C3,E3,G3,I3,K3)”,按下回车键后得到M2的数据。再双击其填充句柄复制公式。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输入“=SUM()”后点击编辑栏左侧的那个“插入函数”按钮,打开“函数参数”对话框。然后在各个“Number”输入框中依次输入数据所在的各单元格,如图2所示。



图2

Excel2007允许你输入255个这样的数据呢。确定后就可以得到需要的数据了。这个方法与在编辑栏中直接写公式是完全一样的。

简单小函数让Excel统计出勤情况更直观

简单小函数让Excel统计出勤情况更直观 又要到发工资的时间了。领导会根据出勤和加班情况发放一些补贴,但实际情况会比较复杂,会计找我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简化工作。我给他提供了下面这种解决方案: 这里假设考勤分为三种情况,分别为“有加班”、“全勤”、“有缺勤”,其中上班日超过20天为“有加班”,20天的为“全勤”,剩下的为“有缺勤”。表格如图1所示,需要在“出勤类型”一列中显示出出勤状况。 图1 将鼠标指针定位到E4单元格,输入公式“=IF(D4>20,

但这恐怕也没有多少成就感,也不太可能唬住多少人。即使在编辑栏直接书写公式,那公式也显得太直白,显不出水平。如果需要累加的数据太多或者让你帮忙的是个漂亮的MM,那岂不是太掉价?所以,不要最简单的,只要最牛的。那么咱就在编辑栏直接写数组公式,最起码也得直接让那MM犯晕。

还是定位于M2单元格,在编辑栏中直接书写公式“=SUM((C2:L2)*(MOD(COLUMN(C2:L2),2)=1))”,然后可千万不要回车,而是按下“Ctrl Shift Enter”快捷键,在公式最外层添加数组公式标记(一对大括号,记住,这个标记可不能手工输入),如图3所示。嘿嘿,我就不信那MM还不晕!



图3

简单地解释一下:Column函数可以得到所在列的列数,比如公式“=COLUMN(C2)”得到的结果就是“3”。而MOD函数是取余数的,比如“=MOD(9,2)”就是计算9除以2所得到的余数。按下“Ctrl Shift Enter”快捷键是为了得到数组公式。上面的公式其实最终的计算方式是:C2:L2区域中的每一单元格逐个与当前单元格所在列的列数除以2所得的余数相乘,并将所得的结果累加。当列数为偶数时,余数为0,所以累加时就不会计算在内了。

因此可以看出,正因为我们要累加的都是奇数列,所以公式中我们使用了“MOD(COLUMN(C2:L2),2)=1”。假如需累加数据都位于偶数列,那就应该改为“MOD(COLUMN(C2:L2),2)=0”了。

如果要隔两列累加,那么余数时就应该用“3”来除了。至于是“=0”、“=1”还是“=2”,那就要仔细研究需要累加数据所在的列数了。

好了,到这一步,唬唬人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需要累加的数据很多,那么这个公式是很有用的。

用Excel做数据分析之相关系数与协方差

用Excel做数据分析之相关系数与协方差 化学合成实验中经常需要考察压力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某次实验在两个不同的反应器中进行同一条件下实验得到两组温度与压力相关数据,试分析它们与温度的关联关系,并对在不同反应器内进行同一条件下反应的可靠性给出依据。 相关系数是描述两个测量值变量之间的离散程度的指标。用于判断两个测量值变量的变化是否相关,即,一个变量的较大值是否与另一个变量的较大值相关联(正相关);或者一个变量的较小值是否与另一个变量的较大值相关联(负相关);还是两个变量中的值互不关联(相关系数近似于零)。设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office教程网,原文地址:Excel 2007隔列求和这么做可以更省力发布于2023-07-31 17:09:56
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演示站

分享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